《明闇第六》



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闇也。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聽,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則(過)〔愚〕日甚矣。《詩》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夫堯、舜之治,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以天下輻湊而聖無不昭;故共、鯀之徒弗能塞也,靖言庸回弗能惑也。秦之二世,務隱藏己,而斷百僚,隔捐疏賤而信趙高,是以聽塞於貴重之臣,明蔽於驕妬之人,故天下潰叛,弗得聞也。皆高所殺,莫敢言之。周章至戲乃始駭,閻樂進勸乃後悔,不亦晚矣!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誣,而遠人不得欺也;慢賤信貴,則朝廷讜言無以至,而潔士奉身伏罪於野矣。
夫朝臣所以統理,而多比周則亂;賢人所以奉己,而隱遯伏野則君孤,而能存者,未之嘗有也。是故明君(位)〔莅〕眾,務下言以昭外,敬納卑賤以誘賢也。其無距言,未必言者之盡可用也,〔乃懼拒無用而讓有用也〕;其無慢賤〔也〕,未必其人盡賢也,乃懼慢不肖而絕賢望也。是故聖王責小以厲大,賞鄙以招賢,然後良士集于朝,下情達于君也。故上無遺失之策,官無亂法之臣。此君民之所利,而姦佞之所患也。
昔張祿一見而穰侯免,袁絲進說而周㪍黜。是以當塗之人,恆嫉正直之士,得一介言於君以矯其邪也,故〔上〕餝偽辭以彰主心,下設威權以固士民。趙高亂政,恐惡聞上,乃預要二世曰:「屢見群臣眾議政事則黷,黷且示短,不若藏己獨斷,神且尊嚴。天子稱朕,固但聞名。」二世於是乃深自幽隱,獨進趙高。趙高入稱好言以說主,出倚詔令以自尊。天下魚爛,相帥叛秦。趙高恐懼,歸惡於君,乃使閻樂責而殺,願一見高不能而死。
夫田常囚簡公,踔齒懸湣王,二世亦既聞之矣。然猶復襲其敗迹者何也?過在於不納卿士之箴規,不受民氓之謠言,自以己賢於簡、湣,而〔趙高賢〕於二臣也。故國已亂而上不知,禍既作而下不(殺)〔救〕。此非眾共棄君,乃君以眾命繫趙高,病自絕於民也。
後末世之君危何知之哉?舜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故〔治〕國之道,勸之使諫,宣之使言,然後君明察而治情通矣。
且凡驕臣之好隱賢也,既患其正義以繩己矣,又恥居上位而明不及下,尹〔居〕其職而策不出於己。是以郄宛得眾而子常殺之,屈原得君而椒、蘭(挺)〔搆〕讒,耿壽建常平而嚴延妬其〔諫〕謀,陳湯殺郅支而匡衡(捄)〔挍〕其功。
由此觀之,處位卑賤而欲效善於君,則必先與寵人為讎〔矣〕。恃舊寵沮之於內,〔而己〕接賤欲自信於外,〔此〕思善之君,願忠之士,所以雖並生一世,憂心相皦,而終不得遇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