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熊



案,《漢志》道家《鬻子》二十二篇,小說家《鬻熊說》一篇,《隋志》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珪注》十四篇,以《群書治要》校之,實三篇,見存不錄,錄其佚文。」


《鬻子》


鬻熊曰:「運轉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故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捐盈成虧,隨世隨死,往來相接,間不可省,疇覺之哉!見《列子‧天瑞》。
鬻子曰:「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必剛,積于弱必強,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強勝不若(已)〔己〕,至于若(已)〔己〕者剛;柔勝出于(己)〔己〕者,其力不可量。」見《列子‧黃帝》。
鬻熊語文王曰:「自長非所增,自短非所損,算之所亡若何?」見《列子‧力命》。
鬻子曰:「去名者無憂。」同上。
周文王問于鬻子曰:「敢問君子將入其職,則于其民也何如?」鬻子對曰:「唯。疑,請以上世之政詔于君王。政曰,君子將入其職,則于其民也,旭旭然如日之始出也。」周文王曰:「受命矣。」曰:「君子既入其職,則于其民也何若?」對曰:「君子既入其職,則于其民也,暵暵《御覽》引本《注》云:音「漢」」然如日之正中也。」周文王曰:「受命矣。」曰:「已入也。故君子將入而旭旭者,義先聞也;既入而暵暵者,民保其福也;既去而暗暗者,民失其教也。」周文王曰:「受命矣。」見胡維新本賈誼《新書‧修政語下》,宋本《御覽》三。
周武王問于鬻子曰:「寡人願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戰而必勝,則吾為此奈何?」鬻子對曰:「唯。攻守而勝乎同道,而和與嚴其備也。故曰:和可以守而嚴可以守,而嚴不若和之固也;和可以攻而嚴可以攻,而嚴不若和之得也;和可以戰而嚴可以戰,而嚴不若和之勝也,則唯由和而可也。故諸侯發政施令,政平于人者,謂之文政矣。諸侯接士而使吏,禮恭于人者,謂之文札矣。諸侯聽獄斷刑,治仁于人者,謂之文誅矣。故三文立于政,行于禮,陳于刑,由此守而不存,攻而不得,戰而不勝者,自古而至于今,自天地之辟也,未之嘗聞也。今也,君王欲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戰而必勝,郥唯由此也而可也。」周武王曰:「受命矣。」見賈誼《新書‧修政語下》,《長短經‧政體》。
周成王年六歲即位享國,親以其身見于鬻子之家而問焉,曰:「昔者先王與子修道而道修,寡人之望也,亦願以教,敢問興國之道奈何?」鬻子對曰:「唯。疑,請以上世之政詔于君王。政曰,興國之道,君思善則行之,君聞善則行之,君知善則行之。位敬而常之,行信而長之,則興國之道也。」周成王曰:「受命矣。」見賈誼《新書‧修政語下》。
周成王曰:「敢問于道之要奈何?」鬻子對曰:「唯。疑,請以上世之政詔于君王。政曰,為人下者敬而肅,為人上者恭而仁,為人君者敬士愛民以終其身,此道之要也。」周成王曰:「受命矣。」同上。
周成王曰:「敢問治國之道若何?」鬻子對曰:「唯。疑,請以上世之政詔于君王。政曰,治國之道,上忠于主,而中敬其士,而下愛其民。故上忠其主者,非以道義則無以入忠也;而中敬其士,不以禮節則無以諭敬也;而下愛其民,非以忠信則無以諭愛也。故忠信行于民,而禮節諭于士,道義入于上,則治國之道也。雖治天下者,由此而已。」周成王曰:「受命矣。」同上。
周成王曰:「寡人聞之,有上人者,有下人者;有賢人者,有不肖人者;有智人者,有愚人者。敢問上下之人何以為異?」鬻子對曰:「唯。疑,請以上世之政詔于君王。政曰,凡人者,若(貴)〔賤〕若(賤)〔貴〕,若幼若老,聞道志而荿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聞道而弗取藏也,知道而弗取行也,則謂之下人也。故夫行者善則謂之賢人矣,行者惡則謂之不肖矣。故夫言者善則謂之智矣,言者不善則謂之愚矣。故智、愚之人有其辭矣,賢、不肖之人矣,上下之人等其志矣。」周成王曰:「受命矣。」同上。
周成王問于鬻子」曰:「寡人聞之,聖(人)〔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壽云。若夫富,則可為也;若夫壽,則不在天乎?」鬻子對曰:「唯。疑,請以上世之政詔于君王。政曰,聖(人)〔王〕在上位,則天下不死軍兵之事,故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斗鬩,不私相殺也。故聖王在上位,則民免于一死而得一生矣。聖王在上,則君積于道,而吏積于德,而民積于用力。故婦人為其所衣,丈夫為其所食,則民無凍餒矣。故聖王在上,則民免于二死而得二生矣。聖王在上,則君積于仁,而吏積于愛,而民積于順,則刑罰廢矣,而民大過之誅。故聖王在上,則民免于三死而得三生矣。聖王在上,則使民有時,而用之有節,則民無癘疾矣。故聖王在上,則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故聖王在上,則使盈境內興賢良以禁邪惡,故賢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則已得其命矣。故夫富且壽者,聖王之功也。」周成王曰:「受命矣。」見賈誼《新書‧修政語下》,《御覽》八十四。
昔者黃帝年十歲,知神農之非,而改其政,使四面從五聖。見《北堂書鈔》十一,《御覽》七十九。此條當在今本「昔者帝顓頊年十五」之上。
昔文王見鬻子,年九十《御覽》作「鬻子年九十見文王」」。文王曰:「嘻,老矣!」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麋,則臣已老矣;使臣坐策國事,則臣年尚少。」因立為師。見《意林》一,《御覽》三百八十三。
武王率兵車以伐紂。紂虎旅百萬,陳于商郊,起自黃鳥,訖于赤斧,走如疾風,聲如振霆。三軍之士,靡不失色。武王乃命太公把旄以麾之,紂軍反走。見《文選‧任彥升宣德皇后令注》,史孝山《出師頌注》,范蔚宗《光武紀贊注》,《御覽》三百一。


《僕區之法》


盜所隱器,與盜同罪。見《左傳‧昭七年》芊尹無宇引:「吾先君文王作《僕區之法》。」《注》:「僕區,刑書名。」


《號令國中》


寡人之所明于人君者,莫如桓公;所賢于人臣者,莫如管仲。明其君而賢其臣,寡人願事之。誰能為交齊者,寡人不愛封侯之君焉。見《管子‧霸形》。


《初即位令國中》


有敢諫者,死無赦!見《史記‧楚世家》。


《又令》


寡人惡為人臣而遽諫其君者。今寡人有國家,立社稷,有諫則死無赦。見《說苑‧正諫》:楚莊王立為君,三年不聽朝,乃令于國。


《葬馬令》


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見《史記‧滑稽傳》。


《勤箴》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見《左傳‧宣十二年》。


《與宋人盟》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見《左傳‧宣十五年》。


《茅門法》


群臣大夫諸公子入朝,馬蹄踐霤者,廷理斬其輈,戮其御。見《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過鄭誓》


有犯命者,君大廢,小人降。見《左傳‧昭六年》:楚公子棄疾如晉,過鄭,禁芻牧采樵,不入田,不樵樹,不采藝,不抽屋,不強匄。誓曰云云。


《下法死靈王》


有敢鑲王從王者,罪及三族。見《史記‧楚世家》:靈王行遇故鋗人,求食,鋗人曰「新王下法」。


《將死戒其子》


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史記》正義引作:「其為地不利,而前有妒谷,後有戾丘,其名惡。」案,《淮南子注》:「寢丘,今汝南固始地,前有垢谷,後有莊丘,名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長有者,甚唯此也。見《呂氏春秋‧異寶》,又《史記‧稽傳正義》,《後漢‧郭丹傳注》并引《呂氏春秋》。案,此文亦見《列子‧說符》、《淮南‧人間訓》。


《祭典》


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魚炙之薦,籩豆脯醢、則上下共之。不羞珍異,不陳庶侈。見〈楚語上〉。


《令乾谿師眾》


國有王矣。先歸,復爵邑田室,後者遷之。見《史記‧楚世家》:觀從此師于乾谿,令楚眾云云。楚眾皆潰,去靈王而歸。


《顧命》


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毋以嬖御士疾莊士大夫卿士。見《禮記‧緇衣》引葉公之顧命云云。《注》:「葉公,楚縣公葉公子高也,臨死亦書曰顧命。」案,此文見《逸周書‧祭公篇》,葉乃「祭」字之誤,鄭望文為解,非其實也。今姑從鄭錄之。


《南門令》


有能徙此于南門之外者,賜之上田上宅。見《韓非子‧內儲說上》:吳起為西河守,秦有小亭臨境,起欲攻之,不以征甲兵,乃倚一車轅于北門之外而令之。


《西門令》


有徒此于西門之外者,賜之如初。同上: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而令之。


《攻秦亭令》


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同上:乃下令大夫。


《又南門令》


明日有人僨南門之外表者,仕長大夫。見《呂氏春秋‧慎小》:吳起治西河,欲諭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門之外,令于邑中。


《上書說秦昭王》


天下莫強于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兩虎相與鬥,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說。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至徐廣曰:「至」或作「安」」則危,累棋是也。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從生民以來,乃乘之地未嘗有也。先帝文王,莊王之身,三世不忘接地于齊,以絕從親之要。今王使盛橋守事于韓,盛橋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捄,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而後復之;又并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齊、秦之要,絕楚、趙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徐廣曰:「單」亦作「殫」」矣。王若能持功守威,絀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負人徒人眾,仗兵革之強,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孤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于前而易患于後也。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于艾陵,還為越王禽三渚《集解》引《戰國策》,「渚」作「江」」之浦。智氏之信韓、魏也,從而伐趙,攻晉陽城,勝有日矣,韓、魏叛之,殺智伯瑤于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臣為王慮而不取也。《詩》曰「大武遠宅而不涉」。從此觀之,楚,援也;鄰國,敵也。《詩》云:「趯趯毚兔,遇犬獲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正吳之信越也。臣聞之,敵不可假,時不可失。臣恐韓、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何則?王無重世之德于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將十世矣。本國殘,社稷壞,宗廟毀。刳腹絕腸,析頸握頤徐廣曰:一作「顛」」,首身分離,暴骸骨于草澤,頭顱僵僕,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為群虜者相及于路。鬼神孤傷,無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流亡為僕妾者,盈滿海內矣。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與攻楚,不亦過乎!
且王攻楚,將惡出兵?王將借路于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資于仇讎之韓、魏也。王將借路于仇讎之韓、魏,必攻隨水右壤。隨水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也。王雖有之,不為得地,是王有毀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兵以應王。秦、楚之兵構而不離,魏氏將出而攻留、方與、銍、湖陵、碭、蕭、相,故宋必盡。齊人南面攻楚,泗上必舉。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而使獨攻。王破楚,以肥韓、魏于中國而勁齊。韓、魏之強,足以校于秦。齊南以泗水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國,莫強于齊、魏,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一年之後,為帝未能,其于王之為帝有餘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眾,兵革之強,壹舉事而樹怨于楚,遲徐廣曰:「遲」一作「還」」令韓、魏歸帝重于齊,是王失計也。臣為王慮,莫若善楚。秦、楚合而為一以臨韓,韓必斂手。王襟以東山之險,帶以曲河之利,韓必為關內之侯。若是而王以十萬戍鄭,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而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此而魏亦關內侯矣。王壹善楚,而關內兩萬乘之主注地于齊,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約天下,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然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此四國者,不而服矣。見《史記‧春申君傳》。


《禮賦》


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強。粹而王,駁而伯,無一焉而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與?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者與?匹夫隆之則為聖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與?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禮。


《知賦》


皇天隆物,以示施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齊均。桀、紂以亂,湯武以賢。湣湣淑淑,皇皇穆穆,周流四海,曾不崇日。君子以修,跖以穿室。大參乎天,精微而無形,行義以正,事業以成。可以禁暴足窮,百姓待之而後寧泰。臣愚不識,願問其名。曰: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者邪?修潔之為親而雜汙之為狄者邪?甚深藏而外勝敵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跡者邪?行為動靜待之而後適者邪?血氣之精也,志意之榮也。百姓待之而後寧也,天下待之而後平也。明達純粹而無疵也,夫是之謂君子之知。


《雲賦》


有物于此,居則周靜致下,動則綦高以鉅。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大參天地,德厚堯禹。精微乎毫毛,而充盈乎大寓。忽兮其極之遠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德厚而不捐,五采備而成文。往來惛憊,通于大神。出入甚極,莫知其門。天下失之則,得之則存。弟子不敏,此之願陳。君子設辭,請測意之。曰:此夫大而不塞者與?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郄穴而不偪者與?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訊者與?往來惛憊而不可為固塞者與?暴至殺傷而不億忌者與?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與?託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廣大精神,請歸之雲。


《蠶賦》


有物于此,㒩㒩兮其狀,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而後存。名號不美,與暴為鄰。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棄其耆老,收其後世。人屬所利,飛鳥所害。臣愚不識,請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屢化而不壽者與?善壯而拙老者與?有父母而無牝牡者與?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絲,前亂而後治,夏生而惡暑,喜濕而惡雨,蛹以為母,蛾以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謂蠶理。


《箴賦》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處于室堂。無知無巧,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而行。日夜合離,以成文章。以能合從,又善連衡。下覆百姓,上飾帝王。功業甚博,不見賢良。時用則存,不用則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王曰:此夫始生鉅其成功小者邪?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頭銛達而尾趙繚者邪?一往一來,結尾以為事。無羽無翼,反覆甚極。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為父,管以為母。既以縫表,又以連裡。夫是之謂箴理。見《荀子‧賦篇》。


《為書謝春申君》


癘人憐王,此不恭之語也。雖然,不可不審察也。此為劫弒死亡之主言也。夫人主年少而矜材,無法術以知奸,則大臣主斷國私禁誅于己也,故弒賢長而立幼弱,廢正適而立不義。《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圍聘于鄭,未出竟,聞王病,反問疾,遂以冠纓絞王殺之,因自立也。齊崔杼之妻美,莊公通之。崔杼帥其君黨而攻。莊公請與分國,崔杼不許;欲自刃于廟,崔杼不許。莊公走出,逾于外墻,射中其股,遂殺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代所見,李兌用趙,餓主父于沙丘,百日而殺之;淖齒用齊,握閔王之筋,戀于其廟梁,宿夕而死。夫癘雖癰腫胞疾,上比前世,未至絞纓射股;下比近代,癘雖筋而餓死也。夫劫弒死亡之主也,心之憂勞,形之困苦,必甚于癘矣。由此觀之,癘雖憐王可也。因為賦曰:寶珍隋珠,不知佩兮。褘布與絲,不知異矣。閭妹子奢,莫知媒兮。(媒)〔嫫〕母求之,又甚喜之兮。以瞽為明,以聾為聰,以是為非,以吉為凶。鳴呼?上天,曷惟其同!《詩》曰:「上天甚神,無自瘵也。」見《戰國策》十七,又《韓詩外傳》四,小異。又略見《荀子‧賦篇》。案,《韓非子‧奸劫弒臣篇》有此。蓋承用師說,唯篇末無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