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萇》




《振興溫泉頌》


夫駕輕烟。勒麟鳳。駃及奔星。走攀流月。蟬變羽化之民。飡霞□□之士。斯蓋有道存焉。固非人事之所覶瞜。至若泥行水驟。血食之夫。興沒自天。去來非已。寸陰□於朝露。百齡迅於滅電。一物不諧。則肬贅以生。庶事不康。則風火以敗。故聖王□百姓之多疹。撰藥石以濟之。造化愍蒼生之鴆毒。設甘餌以救之。蓋溫泉者。乃自然之經方。天地之元醫。出于河渭之南。泄于麗山之下。淵華玉澈。□清數刃。靈感超異。畯極不測。無樵薪之爨。而揚湯沸于楚鑊。無公蔬之探。而寒暑調于夏鼎。高塘之雲。朝舞于水湄。巫山之雨。夕收于淵際。青林碧草。含露而迎岸。香風蕙色。列□而環渚。于是左湯谷。右濛汜。南九江。北輸海。千城万國之氓。懷疾枕疴之口。莫不宿粻而來賓。療苦于斯水。但上無尺棟。下無環堵。悠悠君子。我將安泊。孤忝發軫咸池。分條紫漢。道屬昇平。弱年斅仕。既歷通顯。朝望已隆。爰自常伯。出居分陜。地兼陸海之饒。祿厚封君之室。而報天之效無聞。卹民之譽安在。每思傾□微寒深責。以為斯泉。天實之。而人略未備。乃翦山開鄣。因林搆宇。邃館來風。清簷駐月。望想煙霞。遲羽衣之或顧。願言多士。恕因茲以蕩穢。迺作頌曰。
皇皇上靈。愍我蒼生。泌彼溫泉。于此麗川。其水剋神。剋神剋聖。濟世之醫。救民之命。其聖伊何。排霜吐旭。其神伊何。吞耽去毒。無藉烟炭。誰假樵木。湛若虞淵。沸如湯谷。東枕華山。西揯咸陽。連疇接畛。墟落相望。彩林爭翠。菉樹成行。香風旦起。文霞夕張。陟彼麗山。望想千里。迺作高堂。鴻飛鳳起。三輔之英。五都之士。慕我芳塵。爰居爰止。其德既酋。其聲既遠。金華屑桂。舂山九轉。目放群羊。手□□犬。控鵠來思。俊我口堂。而下闕。《碑拓本》。


《上言乙龍虎居喪并數閏月求仕》


案違制律居三年之喪。而冒哀求仕五歲刑。龍虎未盡二十七月。而請宿衛刑五歲。《魏書‧禮志》四。延昌二年,偏將軍乙龍虎喪父,給假二十七月,而龍虎并數閏月,詣府求上。領軍元珍上言。又見《通典》一百。


《又上言》


案士虞禮三年之喪。朞而小祥。又朞而大祥。中月而禫。鄭玄云。中猶閒也。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又禮言祥之日鼓素琴。鄭云鼓琴者存樂也。孔子祥後五日彈琴而不成。十日而成笙歌。鄭注與鄭志及踰月可以歌。皆身自逾月可為。此謂存樂也。非所謂樂。樂者使工為之。晉博士許猛解三驗曰。案黍離麥秀之歌。小雅曰。君子作歌。惟以告哀。魏詩曰。心之憂矣。我歌且謠。若斯之類。豈可謂之金石之樂哉。是以徒歌謂之謠。徒吹謂之和。記曰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毛謂之樂。若夫禮樂之施于金石。越于聲音者。此乃所謂樂也。至于素琴以示終。笙歌以省哀者。則非樂矣。聞傳云。大祥除衰杖。而素縞麻衣。大祥之服也。雜記注云。衣黃裳則是禫祭。黃者未大吉也。檀弓云。祥而縞是月禫。徙月樂。鄭志趙商問。鄭玄荅云。祥謂大祥二十五月。是月禫謂二十七月。非謂上祥之月也。徙月而樂許猛釋六徵曰。樂者自謂八音克諧之樂也。謂在二十八月。工奏金石之樂耳。而駮云大祥之後。喪事終矣。脫如此駮。禫復焉施又駮云。禫中鼓琴。復有罪乎。然禫則黃裳。未大吉也。鼓琴存樂。在禮所許。若使工奏八音。融然成韻。既未徙月。不罪伊何。又駮云。禫中既得從御職事求上。何為不可。檢龍虎居喪二十六月。始是素縞麻衣。大祥之中。何謂禫乎。三年沒閏。理無可疑。麻衣在體。冒仕求榮。實為大尤。罪其焉捨。又省依王杜禫祥同月。全乖鄭義。喪凶尚遠。而欲速除。何怱怱者哉。下府愚量。鄭為得之。何者。禮記云。吉事尚近日。凶事尚遠日。又論語云。喪與其易寍戚。而服限三年。痛盡終身。中月之解。雖容二義。尚遠寍戚。又檢王杜之義。起于魏末晉初。及越騎校尉程猗贊成王肅駮鄭禫二十七月之失。為六徵三驗。上言于晉武帝曰。夫禮國之大典。兆民所日用。豈可二哉。今服禫者各各不同。非聖世一統之謂。鄭玄說二十七月禫。甚乖大義。臣每難鄭失六有徵三有驗。初未能破臣難。而通玄說者。如猗之意。謂鄭義廢矣。太康中許猛上言。扶鄭釋六徵解三驗。以鄭禫二十七月為得。猗及王肅為失。而博士宋昌等議。猛扶鄭為衷。晉武從之。王杜之義。于是敗矣。王杜之義見敗者。晉武知其不可行故也。而上省同猗而贊王。欲虧鄭之成軌。竊所未寍。更無異義。還從前處。《魏書‧禮志》四。崔鴻駮珍又上言云云。又略見《通典》一百。


《奏言尚書公事不應送御史》


案御史令云。中尉督司百寮。治書侍御史糾察禁內。又云。中尉出行。車輻前驅。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時經四帝。前後中尉二十許入。奉以周旋。未曾暫廢。府寺臺省。竝從此令。唯肅宗之世。為臨洮舉哀。故兼尚書左僕射臣順。不肯與名。又不送簿。故中尉臣酈道元舉而奏之。而順復啟云。尚書百揆之本。令僕納言之貴。不宜下隸中尉。送名御史。尋亦蒙敕。聽如其奏。從此迄今。便無準一。臣初上臺。具見其事。意欲申請決議。但以權兼未宜便耳。日復一日。遂歷炎涼。去月朔旦。臺移尚書。索應朝名帳。而省稽留不送。尋復移催。并主使。忽為尚書郎中裴獻伯後注云。案舊事御史中尉。逢臺郎于複道。中尉下車執板。郎中車上。舉手禮之。以此而言。明非敵體。臣既見此。深為怪愕。旋省二三。未解所以。正謂都省別被新式。改易高祖舊命。即遣移問。事何所依。又獲尚書郎中王元旭報。出蔡氏漢官。似非穿鑿。始知裴王亦規壞典謨。兩人心欲自矯。臣案漢書宣秉傳云。詔徵秉為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俱會殿庭。竝專席而坐。京師號之為三獨坐。又尋魏書崔琰傳晉文陽□傳嘏傳皆云既為中丞。百寮震悚。以此而言。則中丞不揖省郎。蓋已久矣。憲臺不屬都堂。亦非今日。又尋職令云。朝會失時。即加彈糾。則百官簿帳。應送上臺。灼然明矣。又皇太子以下違犯憲制。皆得糾察。則令僕朝名。宣付御史。又亦彰矣。不付名至否臧何驗。臣順專執。未為平通。先朝曲遂。豈是正法。謹案尚書郎中臣裴獻伯王元旭等。望班士流。早參清宦。輕弄短札。斐然若斯。苟執異端。忽焉至此。此而不綱。將隳朝令。請以見事免獻伯等所居官。付法科處。尚書納言之本。令僕百揆之要。同彼浮虛。助之乖失。宜明首從。節級其罪。《魏書‧宗室元子思傳》。又《通典》二十四引兩條。


《諫南征表》


乞少留思。更圖後舉。《魏書‧宗室武衛將軍謂附傳》。高祖南征丕表。


《奏議斬絞刑》


聖心垂仁恕之惠。使受戮者免裸骸之恥。普天感德。莫不幸甚。臣等謹議。大逆及賊。各棄市袒斬。盜及吏受賕各絞刑。踣諸甸師。《魏書‧刑罰志》。太和元年司徒元丕等奏言。


《對詔奏既葬即吉》


伏奉明詔。群情圮絕。臣與元等。不識古義。以老朽之年。歷奉累聖國家舊事。頗所知聞。伏惟遠祖重光世襲。至有大諱之日。唯侍送梓宮者凶服。左右盡皆從吉。四祖三宗。因而無改。世祖高宗。臣所目見。唯先帝升遐。臣受任長安。不在侍送之列。竊聞所傳。無異前式。伏惟陛下以至孝之性。哀毀過禮。伏聞所御三食。不滿半溢。臣等叩心絕氣。坐不安席。願暫抑至慕之情。遵先朝成事。思金冊遺令。奉行前式。無失舊典。《魏書‧禮志》三。詔遣尚書李沖宣旨于東陽王丕等丕對。


《又奏》


臣與尉元。歷事五帝。雖衰老無識。敢奏所聞。自聖世以來。大諱之後三月。必須迎神于西。攘惡于北。具行吉禮。自皇始以來。未之或易。《魏書‧禮志》三。《通典》八十東陽王丕奏。


《奏遷主太廟》


竊聞太廟已就。明堂功畢。然享祀之禮。不可久曠。至于移廟之日。須得國之大姓。遷主安廟。禮部尚書王諶。既是庶姓。不宜參豫。臣昔以皇室宗屬。遷世祖之主。先朝舊式。不敢不聞。《魏書‧禮志》三。太和十五年十月太尉丕奏。


《饑民出關逐食給過所議》


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將二吏別掌給過所。州郡亦然。不過三日。給之便訖。有何難也。《魏書‧宗室武衛將軍謂附傳》。


《上言獄成不許家人陳訴》


檢除名之例。依律文。獄成謂處罪。案成者寺。謂犯罪逕彈。後使覆檢。鞠證定刑。罪狀彰露。案署分昞。獄理是成。若使案雖成。雖已申省。事下廷尉。或寺以情狀未盡。或邀駕撾鼓。或門下立疑。更付別使者。可從未成之條。其家人陳訴。信其專辭。而阻成斷。便是曲遂于私。有乖公體。何者。五詐既窮。六備已立。僥倖之輩。更起異端。進求延罪于漏刻。退希不測之恩宥。辨以惑正。曲以辭直。長民姦于下。隳國法于上。竊所未安。《魏書‧刑罰志》。延昌三年六月兼廷尉卿元志監王靖等上言。


《上書請御袞服》


臣等聞宸極居中。則列宿齊其晷。帝王順天。則群后仰其度。伏惟陛下德協二儀。道隆三五。仁風被于四海。盛化塞于天區。澤及昆蟲。恩霑行葦。謳歌所屬。八表歸心。軍威所及。如風靡草。萬姓顒顒。咸思係命。而躬履謙虛。退身後己。宸儀未彰。袞服未御。非所以上允皇天之意。下副樂推之心。宜光崇聖烈。示軌憲于萬世。臣等謹昧死以聞。《魏書‧道武紀》。天興元年閏月,左丞相、驃騎大將軍、衛王儀及諸王公卿士詣闕上書。


《皇子名議》


古帝王之制名。其體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伏惟陛下當盛明之運。應昌發之期。誕生皇子。宜以德命。《魏書‧宗室托跋素傳》。高宗詔群臣議定皇子名素及司徒陸麗議高宗從之。


《臨刑自作墓誌銘》


洛陽男子。姓元名景。有道無時。其年不永。《魏書‧宗室元壽興傳》。


《𥳑御史表》


御史之職。鷹鸇是任。必逞爪牙。有所噬搏。若選後生年少。血氣方剛者。恐其輕肆勁直。傷物處廣。愚謂宜𥳑宿官經事忠良平慎者為之。《魏書‧宗室元暉傳》。


《上疏請布耳目以訪牧守》


臣聞治人之本。寔委牧守之官。得其才則政平物理。失其人則訟興怨結。自非察訪善惡。明加貶賞。將何以黜彼貪怠。陟此清勤也。竊以大使巡省。必廣迎送之費。御史馳糾。頗回威濫之刑。且蹔爾往還。理不委悉。縱有𥳑舉。良未平當。愚謂宜令三司八座。侍中黃門。各布耳目。外訪州鎮牧將。治人守令能不。若德教有方。清白獨著。宜以名聞。即加襃陟。若治績無效。貪暴遠聞。亦便示牒。登加貶退。如此。則不出庭戶。坐知四方。端委垂拱。明賞審罰矣。《魏書‧宗室元暉傳》。


《上書論政要》


其一曰。御史之職。務使得賢。必得其人。不拘階秩。久于其事。責其成功。其二曰。安人寍邊。觀時而動。頃來邊將。亡遠大之略。貪萬一之功。楚梁之好未聞。而蠶婦之怨屢結。斯乃庸人所為。銳于姦利之所致也。平吳之計。自有良圖。不在于一城一戍也。又河北數州。國之基本。饑荒多年。戶口流散。方今境上兵復徵發。即如此日。何易舉動。愚謂數年以來。唯宜靜邊。以息召役。安人勸農。惠此中夏。請嚴敕邊將。自今有賊戍求內附者。不聽。輒遣援接。皆須表聞。違者雖有功。請以違詔書論。三曰國之資儲。唯藉河北。饑饉積年。戶口逃散。生長姦詐。因生隱藏。出縮老小。妄注死失。收人租調。割入于已。人困于下。官損于上。自非更立權制。善加檢括。損耗之來。方在未已。請求其議。明宣條格。《魏書‧元暉傳》。


《綏慰冀部還上言》


冀土寬廣。界去州六七日百里。負海險遠。宜分置一州。鎮遏海曲。《北史》十五。〈遼西公意烈傳〉:大乘賊亂後,詔洪超持節兼黃門侍郎綏慰冀部,還上言。朝議從之,後遂立滄州。


《請免程靈虯官表》


梁郡太守程靈虯。唯酒是眈。貪財為事。虐政殘民。寇盜竝起。黷音悖響。盈于道路。部境呼嗟。僉焉怨酷。梁郡密邇。偽畿醜聲。易布非直。有點清風。臣恐取嗤荒遠。請免所居官。以明刑憲。《魏書‧河南王曜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