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法生》




《造像記》


夫抗音投㵎。美惡必酬。振服依河。長短交目。斯乃德音道俗。水鏡古今。法生徼逢孝文皇帝專心于三寶。又遇北海母子崇信于二京。妙演之際。屢叨末筵。一降淨心。忝充五戒。思樹芥子。庶幾須彌。今為孝文并北海母子造像表情以申□□□生以始王□□□夙□歸功帝主。万品眾生。一切同福。魏景明四年十二月一日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碑拓本》。


《上言立僧尼制》


僧尼浩曠。清濁混流。不遵禁典。精麤莫別。輒與經律法師群議立制。諸州鎮。郡維那上坐寺主。各令戒律自修。咸依內禁。若不解律者。退其本次。又出家之人。不應犯法。積入不淨物。然經律所制。通塞有方。依律車牛淫人不淨之物。不得為己私蓄。唯有老病年六十以上者。限聽一乘。又比來僧尼或因三寶。出貸私財。緣州外又出家捨著。本無凶儀。不應廢道從俗。其父母三師。遠聞凶問。聽哭三日。若在見前。限以七日。或有不安寺舍。遊止民閒。亂道生過。皆由此等。若有犯者。脫服還民。其有造寺者。限僧五十以上。啟聞聽造。若有輒營置者。處以違敕之罪。其僧寺僧眾。擯出外州。僧尼之法。不得為俗人所使。若有犯者。還配本屬。其外國僧尼。來歸化者。求精檢有德。行合三藏者。聽住。若無德行。遣還本國。若其不去。依此僧制治罪。《魏書‧釋老志》。永平二年沙門統惠深上言詔從之。


《法勝阿毗曇心論序》


今欲解釋阿毗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不須解釋。所以者何。古昔論師已釋阿毗曇心利益。弟子故不須釋。荅曰。不然。應須解釋。所以者何。古昔論師雖釋阿毗曇心。太廣太略。彼未學者。迷惑煩勞。無由能取。我今離于廣略。但先顯修多羅自性。是故須釋。問曰。何故釋阿毗曇心利益弟子邪。荅曰。彼中已說。不顛倒法相。釋不顛倒法相。令彼覺悟真實。是故離諸過惡。生諸功德。得勇猛第一義利。問曰。若如是者。隨意解釋。荅曰。我當解釋。但諸師造論。以吉為初。一切吉中。三寶最勝。是故本師為顯三寶少分功德。故于論初。先說此偈。《釋藏‧承》五。


《造定光像記》


永平三年四月四日比丘尼法衍。用敬心。造定定石像一區。并二菩薛□願永離□□無有苦患。願七世父母。□緣眷屬。現在師□。亦□共福。普令一切眾生。咸同斯慶。《碑拓本》。


《造彌勒像記》


永平四年十月七日企和寺尼道僧略造彌勒像一區。生生世世。見佛問法。清信女周阿足願。現世安隱。一切眾生。普同斯願。《碑拓本》。
正光三年。九月九日。比丘慧畼。仰為皇□大□師僧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眾生。敬造彌勒像一區。願同時成佛。《碑拓本》。
明圓始終常妙極真離性情緣理空忘照寂身至淨頌二十字回環讀成五言四十首每首用韻四至俱通。


《深密解脫經序》


夫至迹虛微。理包言像之外。幽宗沖祕。旨絕名相之域。是以大聖秉獨悟之靈姿。鏡寰中之妙趣。實相廓然。與虛無齊其量。法性憺爾。與幽冥同其源。神輝潛應而不滅。萬相俱應而不生。然此之生也。生所不能生。此之滅也。滅所不能滅。顯既非有隱。豈為無寂焉而動。動焉而寂。出沒無方。教迹星羅者矣。蓋深密解脫經者。乃兆聖之玄源。億善之淵府。論其旨也。則真相不二。語其教也。則湛然理一。義盡沖籍。文窮祕典。妙絕熙怡。包括群藏。自非詮于理教。何以顯茲深致。但東西音殊。理憑翻譯。非翻非譯。文義斯壅。所以久蘊而不顯者。良俟嘉運而光通矣。大魏皇帝。總六合以統天。包百王以馭宇。道邁羲唐。德超古哲。而每遊神覺典。妙翫大乘。思在翻演。鴻宣遐代。時有北天竺三藏法師菩提留支魏音道晞。會為此地之沙門都統也。識性內融。神機外朗。沖文玄藏。罔不該洞。以永熙二年。龍次星紀。月呂蕤賓。詔命三藏于顯陽殿。高陞法座。披匣揮塵。口自翻譯。義語無滯。皇上尊經祇法。執翰輪首。下筆成句。文義雙顯。旨包群籍之祕。理含眾典之奧。但萬機淵曠。無容終訖。捨筆之後。轉授沙門都法師彗光。曇寍在永寍上寺。共律師僧辯。居士李廓等。遵承上軌。歲常翻演。新經諸論。津悟恆沙。帝亦時紆尊儀。飾茲玄席。同事名儒。招玄大統法師僧令。沙門都法師僧澤。律師慧顒等。十有餘僧。緇俗詵詵。法事隆盛。一言三覆。慕盡窮微。是使深密祕藏。光宣于景運。解脫妙義。永流于遐劫。理教淵廓。罔測共源。旨趣中絕。焉究其宗。所謂鹿苑之唱再興。祇園之風更顯。者也。寍雖識昧。忝廁倫末。敢罄庸管。祗記云爾。《釋藏‧常》三。


《造像記》


夫大覺神遷。非經像無以表其真。益世閏時。憑形質如取利。然僧演減割衣鉢之資。造石像壹區。金像三區。浮圖三級。大般涅槃經兩部。雜經三百部。供養僧卅人。上為國主百僚師徒所生法界之類。咸同正覺。大統四年。歲次戊午七月十五日。比丘僧演敬造供養。《碑拓本》。


《張法壽造像銘》


夫靈真玄廓。妙絕難測。非言莫能宣其旨。非像無以表其狀。言宣二六之教。像迹四八之𤫚。豈不淵玄沖漠。巍巍惟極者哉。是以務聖寺檀主張去壽。能于五蓋重羅之下契。斷恩愛塵勞之繒網。于熙平二年。捨宅造寺。宿願磛像。福不止已。規度法界。尋其羅絡。情苞聖境。自非藉因積劫。莫貴累世者。孰能發茲宏闊善行者焉。息榮遷脩和。行慈仁孝。世習精懿。志慕幽寂。妙真遐願。刊石建像。釋迦文佛。觀音文殊。仰述亡考平康舊願。復于像側。隱出無量壽佛。福浛法界。考妣等神。捨茲質形。悉稟淨境。同曉薛雲。覺道成佛。大魏天平二年。歲次乙卯四月十一日。比丘洪寶銘。《碑拓本》。


《解脫戒本經序》


戒律者。建定慧之妙幢。殄闇惑之明燈。杜危嶮之蹊徑。開澹泊之梁津。寶殿之功。罔初弗起。踚越重閣。非梯靡升。正法住滅。驗之常典。大聖泯暉。萬餘千紀。法澤遐流。猶未周備。令文學之徒。異論競興。薄俗之士。訕音滿也。余聽斯談。輒闚慈範。昧攬玄言。乃矚大集。聖所嗟歎。言迦葉毗妙觀我人。善摧惱結。閑邪辯正。極聖沖典。每尋斯文。慨五數闕。敢以追訪。獲斯戒本。雖未廣具。敬以洗心。翦世浮辭。大魏武定癸亥之年。在鄴京都侍中尚書令高澄請為出焉。《釋藏‧傳》九。


《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翻譯記》


夫法留正像。惟聖是依。季行于此。非賢豈伏。三藏法師毗目智仙。出自鳥萇。剎利王種。幼履慈蹤。長躡悲跡。攝化群迷。誡惡導善。常為眾生不請之友。執此法燈。照彼昏暗。魏皇都鄴。崇福以資。興和二年。歲次實沈。佛法加持。出此經典。名善住意天子所問。建午閏月。朔次丁丑。戊寅建功。乙巳畢功。助譯弟子矍曇流支對譯。沙門曇林之筆。庶俟存道敬法之賢。如實印記。示令不惑耳。《釋藏‧裳》九。


《迴諍論翻譯記》


迴諍論者。龍樹菩薩之所作也。數舒盧迦三十二字。此論正本。凡有六百。大魏都鄴興和三年。歲次大梁建辰之月。朔次癸酉辛卯之日。烏萇國人。剎利王種。三藏法師。毗目智仙。共天竺國婆羅門人矍曇流支。在鄴城內金華寺譯。時日所費。二十餘功。大數凡有一萬一千九十八字。對譯沙門曇林之筆。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啟請供養。具記時事。以彰以聞。令樂法者。若見若聞。同崇翻譯矣。《釋藏‧華》三。


《業成就論翻譯記》


大國將寍。必感靈瑞。以為喜兆。鄴隍方盛。聖降神寶。以為祥徵。天親菩薩造業成論。出于今世。以示太平。此乃大魏都鄴安國之兆也。法行有時。寄必得人。興和三年。歲次大梁。七月辛未朔二十五日。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眾聖加持。法力資發。誠心敬請三藏法師烏萇國人毗目智仙。共天竺國婆羅門人瞿曇流支。釋曇林等。在鄴城內金華寺譯。凡四千八百七十二字。《釋藏‧爵》九。


《轉法輪經翻譯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優波提舍義門之名。天親菩薩之所開示佛說為誰。憍陳如等。義行此方。必主其人。魏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善求義方。選真揀偽。故請法師毗目智仙。并其弟子瞿曇流支。于鄴城內。在金華寺。出此義門優波提舍。興和三年。歲次大梁建酉之月。朔次庚子十一日。譯三千九百四十二言。沙門曇林對譯錄記。《釋藏‧次》十一。


《三具足經翻譯記》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以如來。說名具足。法門深邃。淺識未窺。天親菩薩慈心開示。唯顯經義。弗釋章句。是故名為優波提舍。昔出中國。今現魏都。三藏法師毗目智仙。婆羅門人瞿曇流支。愛敬法人沙門曇林。于鄴城內在金華寺。興和三年。歲次辛酉。月建在戍。朔次庚午十三日。譯千百十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啟請供養。守護流通。《釋藏‧造》十。


《毗邪娑問經翻譯記》


菩薩方便攝化眾生。必以大悲引邪從正。毗邪娑仙。即其人也。為導群迷。令識因果。將諸異見。至如來所。歸命諮啟。聽聞正法。因其請說。即以名經。故因此部為毗邪娑問。魏尚書令儀同高公。愍諸錯習。示其歸則。𥳑集能人善辭義者。在宅上面。出此經典。求正法人。沙門曇林。婆羅門名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建功辛巳。甲午畢功。凡有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七字。《釋藏‧推》九。


《奮迅王問經翻譯記》


一初菩薩。功德普修。依德立名。字號平等。隨所顯發。稱謂不同。說法問論。多依自宇。故奮迅王問奮迅法。如來為說四種奮迅。其有人能具此奮迅。則于一切。皆能奮迅。魏尚書令儀。同高公。今欲以此四種奮迅于一切處普奮迅。故置能譯人。在宅上面。出此四種奮迅法門。沙門曇林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甲午之日。啟夾創筆。凡有一萬八千三百四十一字。《釋藏‧發》九。


《金色王經翻譯記》


釋迦如來。本生無量。且于一時。作金色王。檀行因緣。自致成佛。說施法門。引彼為證。因名此經。為金色王。魏尚書令儀同高公。敦捨之心。往齊金色。為開此門。普示一切。嚴宅上面。出斯妙典。沙門曇林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壬戌月建在酉。朔次乙未。癸丑日譯。乙卯畢功。三千五百一十四字。《釋藏‧忘》九。


《第一義法勝經翻譯記》


夫愛法者。必深種善根。涅槃經云。供佛二恆。魏尚書令儀同高公。重法心成。生上財想。博采梵文。廣崇翻譯。且第一義法勝經者。諸法門中此其髓也。公意慇誠。感之題額。沙門曇林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壬戌九月一日。甲子換文。始末四功。質義乃定。五千五百七十六字。釋藏貞七。


《順中論翻譯記》


諸國語言。中天音正。彼言那伽夷離淳那。此云龍勝名味皆足。上世德人言。龍樹者另合一箱。未是全當。龍勝菩薩通法之師。依大般若而造中論。眾典于義。包而不悉。大乘論師名阿僧佉。解未解處。別為此部。魏尚書令儀同高公。延國上賓瞿曇流支。在第供養。正通佛法。對譯曇林。出斯義論。武定元年。歲次癸亥八月十日丙寅揮辭。凡有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字。《釋藏‧移》四。


《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翻譯記》


寶髻經者是大集中之一集也。其宗四法。玄深奧密。天親菩薩。略開其門。是故名為優波提舍。聖自在力行之。彼古時人處會出于此。今興和三年。歲次辛酉九月朔旦。庚午之日。烏萇國人剎利王種三藏法師毗目智仙。中天竺國婆羅門人瞿曇流支護法大士魏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愛法之人沙門曇林。道俗相假于鄴城內金華寺。譯四千九百十七字。《釋藏‧弗》十一。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翻譯記》


出世智道。亦名為印。此經印義。或然不然。私情有指。未許官用。何者私情。今且當向發心。修行證會。名入所乘。強劣有定不定。聖說定入。說不定入。言義如是。決定名印。說如是故。名如是經。其門要密。通必有寄。魏尚書令儀同高公。深知佛法。出自中天。翻為此典。萬未有一。采揀集人。在第更譯。沙門曇林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降婁。月建在戌。朔次甲子壬午之日。出此如左。九千一百九十三字。《釋藏‧法》。
《闕名(釋氏)》


《道行經後記》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陽洛陽孟元士口授。天竺菩薩竺朔佛時傳言。譯者月支菩薩支謙。時侍者南陽張少安南海子碧勸助者孫和周提立。正光二年九月十五日。洛陽城西菩薩寺中。沙門佛大寫之。《釋藏‧跡》七。


《正法念處經序》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實。然則修促共盡。小大同期。而金字絲編。緗交素篆。分途列道。門張戶設。既昧斷惑之境。未接息言之路。詎能探神測妙。苞總無邊。有聖將應。露因曠遠。志遺髮膚。施單城國。及繁星駐綵。夕馬騰空。出四門以結念。屬三夜而圓果。十力在已。八解俱照。智兼一切。慈洽萬方。既而法吼傍震。甘露降灑。鷲山祇樹之下。鹿苑連河之地。眾出恆沙。徒繁林竹。反窮迷以升極。啟重昏于燈炬。雖鵠林興慕。檀薪已然。教義不忘。風聲逾被。壽陵仰丹素之工。清臺寫金玉之質。冰骨流輝。園閭加等。遺契餘旨。薄傳前載。幽宗絕唱。方備茲辰。使持節大將軍領中書監攝吏部尚書京畿大都督渤海王世子高公。道風虛邁。神衿峻遠。負日月于中衢。擊雷霆于上路。德表生民。作舟梁于夷夏。器含群物。制天淵于廟堂。殊流共委。酌而不竭。異軫同騖。仰以知歸。黃扇南闢。鈴閣東啟。則有高士通才。幽人偉器。懱其漢爵之重。鄙其南岳之遊。曳裾高步。自得門下。俱中前趣之理。竝應卻行之眷。蓋以書奏多方。術呈異等。或披卷而止。或一貫獨得。每留神釋典。洞叩玄門。以夫照壁瀉瓶。遺文必舉。非徒九部。寍止十二。逖矣西方。路超百宿。精力苦心。不憚重趼。故能法藏流行。異聞俱湊。爰有舍城妙說。時將感通。法螺良藥。響授斯在。從善業之本。極身念之際。標品有七。明義者五。至如違俗絕世。託想菩提。眷彼天人。深嗟鬼畜。鑒茲因果。冥心是緣。篤誠修行。又悟前旨。載懷依仰。形殊理一。大覺下臨。照然獨曉。四攝六通。網羅群智。贊揚妙德。事屬斯文。直以風殊俗舛。詞翰乖絕。傾耳注目。隔若山河。將恐靈教有虧。玄旨多墜。有婆羅門人矍曇流支。比丘曇林僧昉等。竝鉤深索隱。言通理接。延居第館。四事無違。乃譯明茲典。名正法念處起。自興和歲陽玄黓。終于武定淵獻之年。條流積廣。合七十卷。微言不沬。弘之在我。大崇覺典。克宣靈迹。此乃濟四部于法橋。涮六塵于定水。心殷業重。無德而言。雖龍樹不追。馬鳴日遠。申法尊道。夫豈異昔。所以緇素擊節。雅俗傾首。義有存焉。永法三界云爾。《釋藏‧非》一。


《表天曹》


自天師張陵去世已來。地上曠誠修善之人。無所師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軌範。首處師位。《魏書‧釋老志》。寇謙之守志嵩岳,以神瑞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雲加龍,集止山頂,稱太上老君,謂謙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鎮靈集仙宮主表天曹,稱云云。


《授寇謙之為內宮太真太寶九州真師誥》


吾處天宮。敷衍真法處汝道年二十二歲除十年為竟蒙其餘十二年教化雖無大功。且有百授之勞。今賜汝遷入內宮太真太寶九州真師。治鬼師。治民師。繼天師。四錄。修勤不懈。依勞復遷。賜汝天中三真太文錄。劾召百神。以授弟子。文錄有五等。一曰陰陽太宮。二曰正府真官。三曰正房真官。四曰宿宮散官。五曰竝進錄主。壇位禮拜。衣冠儀式。各有差品。凡六十餘卷。號曰錄圖真經。付汝奉持。轉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宮靜論之法。能興造克就。則起真仙矣。又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能修身練藥。學長生之術。即為真君。《魏書‧釋老志》。泰常八年十月戊戌,有收圭師李譜文來臨嵩岳,遣弟子宣教云。嵩岳所統,廣漢平土萬萬里。以授謙之,作誥曰云云。


《奏請至道壇受符》


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靜輪天宮之法。開古以來。未之有也。應登受符書。以彰聖德。《魏書‧釋老志》。真君三年謙之奏。